中文

English

免疫耐受与炎症风暴:尊龙凯时探讨滑膜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双重角色

发布时间:2025-02-18   信息来源:澹台军秋

文章背景:本研究探讨了滑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亚群在健康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状态下的分布和功能差异。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滑膜(ST)炎症和关节破坏为特征。髓系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不同亚群的具体分布与功能仍不明确。该研究结合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和SMI空间转录组学,揭示了滑膜中DC的功能特征,以及它们在免疫耐受与疾病发展中的双重角色。

免疫耐受与炎症风暴:尊龙凯时探讨滑膜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双重角色

技术方法与主要结果

1. 滑膜组织不同病理状态下的DC亚群分布

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和SMI空间转录组技术,我们揭示了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下滑膜组织中DC亚群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在健康滑膜中,耐受性AXL+DC2亚群主要位于滑膜保护性内衬层下,表现出高水平的免疫抑制分子,如AXL和WNT通路相关分子,可能通过促进组织修复和抑制T细胞活化维持局部免疫耐受。然而,在活动性RA中,AXL+DC2显著减少,滑膜内衬层则主要被促炎性的DC3亚群(iDC3)所占据,这些细胞高度表达CCL5等炎症相关因子,能够有效激活效应记忆性T细胞(Tem)和外周辅助性T细胞(Tph)。在缓解期RA中,尽管iDC3减少,但AXL+DC2未恢复,而是出现了中间亚群KLF4+DC2和KLF4+ATF3+DC2,这些亚群展现出一定的调节功能,但未能完全恢复健康滑膜的免疫耐受状态。

2. DC亚群与滑膜组织特定区域的关联

利用SMI空间转录组技术进一步分析了DC亚群在不同滑膜区域的分布及功能。研究发现,不同DC亚群根据功能特性集中在特定的滑膜区域:首先,在淋巴样区域,CCR7+、MIR155+和LAMP3+DC2亚群主要集中,这些细胞表达高水平的CCR7和CD40共刺激分子,能够迁移到淋巴结并激活初始T细胞;其次,滑膜内衬层则由iDC3亚群主导,这些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和分泌促炎因子推动滑膜组织的炎症反应;最后,非促炎性DC2亚群分布在TGF-β阳性髓系富集区,可能在组织修复中发挥作用。

3. 外周血中iDC3亚群的基因特征与RA复发的预测

针对RA缓解期患者外周血中的DC亚群转录特征的分析表明,iDC3亚群具显著的促炎基因表达特征,这些基因在RA复发前数周便已出现上调。相关的整合素基因(如ITGAM和ITGB2)促进DC由外周血迁移至滑膜组织,而TLR2和CLEC4E等模式识别受体基因则增强DC对炎症信号的响应。此外,炎症相关基因S100A12和S100A9驱动滑膜的促炎反应。通过比较复发与持续缓解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我们发现这些基因模块能够高效区分两类患者,展现出潜在的预测价值。

文章总结

该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滑膜组织中髓系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异质性及其在健康状态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不同病理阶段的功能特性。通过结合单细胞RNA测序、SMI空间转录组学以及CITE-seq技术,本研究绘制了滑膜组织中DC亚群的功能图谱,并揭示了其在疾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健康滑膜中,AXL+DC2亚群主要分布于内衬层下并维持免疫耐受,而在活动性RA中,促炎性的iDC3显著增加,通过分泌趋化因子和激活T细胞推动滑膜炎症进展。此外,外周血中的iDC3前体细胞在RA复发前即可表现出显著的促炎基因表达特征,这些基因可作为预测RA复发的重要标志物。总体而言,该研究通过多组学技术揭示了滑膜组织中髓系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在RA病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深入理解RA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也为尊龙凯时的相关产品和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持。